文學概論

Fall 2015

文學的目標與風格

 

文學的目標

文學的目標,也就是創作的目的與文學的價值與功能為一體之兩面文學的形式內容與目的構成文學三大要素

 

文學的價值:與文學的目標為一體之兩面,就創作者的立場而言,文學作品所達成的創作理想與目標,就是價值與功能了。假如創作的目標充分達成的話,文學的價值就等於文學的目標。

(一)   道德說

即載道說,認為文學的價值與意義在維護道統提倡倫理道德教化之道在中國傳統社會影響很大

唐代韓愈→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句讀不類於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宗元→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

宋代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者,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二) 淨化說

認為文學的價值在發抒鬱積於胸懷的情緒,使其得到解脫,借以淨化人生。

Aristotle→悲劇的作用是引發哀憐與恐懼之情緒,從而使這種情緒得到發散。

(三)   美感說

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傳釋美感並予以適當的表現,藉以引發讀者廣大的共鳴。

Lessing《拉奧孔》→在古希臘人看來,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

(四)   功能說

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促進社會的種種改造運動,藉使社會全體發揮其正常功能。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五) 反映說

認為文學的價值在反映現實人生,反映民族性及全人類的生命情調與生活經驗。

Hugo雨果→任何詩人在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反映鏡,這就是觀察,這就是熱情。

Belinskij別林斯基→國民的詩是一面鏡子,反映國民的生活及其一切特殊的色彩和鄉土的標誌,詩既然是形象的思維,國民的詩也就是國民的意識。

(六)   和諧說

主張文學的價值,在於追求人類的和諧,從生活環境與生命情境中發現人性的光輝。印度詩哲泰戈爾的創作目標我為人類一切偉大的和諧馨香祝禱。

托爾斯泰Tolstoy《藝術論》→藝術,每一種藝術,本身都有著把人們聯合起來的特性。每一種藝術都能使那些領會藝術家所傳達的感情的人們,首先在心靈上和藝術家聯合在一起,其次和那些得到同一印象的人們聯合。

(七) 觀點說

主張文學的價值在於提供若干思想觀點,可以激發人類的心靈,拓展精神世界,受迫害者的觀點固然要顯現,但迫害者的觀點也不宜抹煞。

巴爾扎克Balzac〈論藝術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面積驚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它類似總結。

(八) 境界說

主張文學的價值在於展現作家透過洞察體悟後所達到的某種境界,可以提升讀者的生命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補遺〉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設。世無詩人,即無此種境界。夫境界之呈於吾心而見於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ㄐㄩㄢ)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

(九)感受說

主張文學的價值旨在傳達真實的感受,藉使讀者從其中得到人生的體悟。

Lessing→藝術把事物或各種事物的組合,在我們的感覺所能接受的限度內盡可能真純,盡可能簡鍊的呈現給我們了。

 

為人生而藝術

文學旨在經世與教化,強調文學的社會實用功能,主張文以載道。

(一) 古文家論文與道

唐代古文家論文與道之關係,以柳冕、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為代表。

韓愈主張文以載道,文章之在貫徹大道。提倡古文運動。〈原道〉夫所為先生之教者何也?博愛之為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乎外之謂德。

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文章旨在彰明大道。韓愈有排他(佛老)性,柳宗元無明顯排他性。

(二) 理學家論文與道

宋明理學家論文與道之關係,以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為代表。周敦頤首先提出「文以載道」;二程進一步有作文害道之說。

程頤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為文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志局於此,又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也。書曰:「翫物喪志。」為文亦翫物也。……古之學者惟務養情性,其他則不學。今為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及務悅人,非俳優而何?曰:人見六經便以為聖人亦作文,不知聖人只櫖發胸中所蘊自成文耳。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

二程以為有德者必有言,無事於文,學文則害道。

南宋朱熹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於道,所發之於文皆道也。三代聖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這文皆是從道中流出,豈有文反能貫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飯時下飯耳。若以文貫道,卻是把本為末,以末為本,可乎?

古文家與理學家之文學主張,基本上都是為人生而文學,文學目標在道德與教化。然仍有分別,古文家的貫道說、明道說,道必藉文而顯,文與道同樣重要。理學家載道說,文乃道之工具,明顯的重道輕文。周敦頤和程朱又略不同,周敦頤重道輕文,但不廢文,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程朱則認為作文害道,以文貫道是本末倒置的謬誤。

 

為藝術而文學

文學旨在感人與娛人,文學是唯美的,具有其獨立的藝術價值與生命。

Oscar Wilde王爾德強調唯美,審美比道德價值更高。

J. E. Spingarn〈新批評〉視詩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與言等邊三角形是道德的,等腰三角形是不道德的,同樣毫無意義。

鍾嶸《詩品》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

蕭統〈陶淵明集序〉嘗謂有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袪;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勞復傍游泰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於風教也。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文學有「熏」、「浸」、「刺」、「提」四種力量,感人至深。

Plato《理想國》聽到荷馬或其他悲劇詩人模仿一個英雄遇到災禍,說出一大段傷心話,捶著胸膛痛苦,我們中間最好的人也會感到快感,忘其所以的表同情,並且讚賞詩人有本領,能這樣感動我們。

 

文學的風格

所謂「風格」就是文學作品中所流露的特殊風味與品格,也就是作家的個性與人格在作品內容與形式上的綜合表現,顯示出來的某種特色。

法國Buffon〈論風格〉→文體是人,風格就是那人自己。

美國John Burreugh→蜜蜂從花裡取得來的,只是一種甜汁;蜜蜂必須把他自己的少量分泌物即蟻酸注入這甜汁裡。將甜汁改造為蜜的,是蜜蜂的特殊人格的寄與,在文學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的事實和經驗,也是被運用此種方法改變並且高尚化的。

小泉雲八→作家個性顯著發達,對事物觀照不同而表現在作品上,隨形成獨創的風格。

哥德風格是作家內心生活的準確標誌

 

風格之產生

(一) 內在因素──先天之才與氣

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調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劉勰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才有庸儁,氣有剛柔。〈體性篇〉是以賈生(賈誼)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司馬相如)放誕,故理侈而辭溢;子政(劉向)簡易,故趣昭而事博;子雲(揚雄)沉寂,故志隱而味深。

明代呂坤→疏狂之人多豪興,其詩雄;讀之令人灑落,有起懦之功。清逸之人多芳興,其詩俊;讀之令人自愛,脫粗鄙之態。沉潛之人多幽興,其詩澹;讀之令人寂靜,動深遠之思。沖澹之人多雅興,其詩老;讀之令人平易,消童稚之氣。

(二) 外在因素──後天之學與習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凡為文章,猶人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也。

後天之學習可分三類:(1)時代社會之影響→如建安時期,文風慷慨(2)地理環境之化育→如《詩經》、《楚辭》南北文風之不同(3)師友交遊之感染→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三) 風格之種類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若總其歸塗,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唐司空圖《詩品》分24品

清代姚鼐論文章風格,分為陽剛與陰柔兩大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其得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雷、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

 

可再分為:

(1)作者風格: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2)時代風格: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觀其時文(建安時期),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3)地域風格:梁啟超〈中國地理大勢論〉→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

(4)民族風格:中國傳統溫柔敦厚。

(5)文體風格:曹丕《典論•論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ybe32 的頭像
    maybe32

    世新中文 ‧ 文學概論教室

    maybe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