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概論
Fall 2015
意象、隱喻
意象image:
心理學上,「意象」指過去的感受上或知覺上的經驗在腦海中的一種重演或記憶,所以並不一定指視覺經驗而言。
I A Richards, Principles of Criticism 1924:一般人總是過分重視意象的各種感覺性。意向的效果並不是來自它之作為意象的那種生動逼真性,而是來自意象所具有的一種特性,即意象與感受做特殊的連結後,即演成一回心靈上的事的那種特性。
意象的效果來自成為感受的「一種遺跡」a relict,和一種「再呈演」(representation)
Ezra Pound界定「意象」不是圖畫性的再呈現,而是呈現「知性上與感情上的瞬間的複雜經驗」,是「數個不同意念的一種統合」。意象主義的信條斷言:我們相信詩必須精確的呈現事情的各別相,而不是呈現朦朧的一般性相──不管這些一般性相是如何的華美。」
視覺意象是一種感受,或一種知覺,但它也「代表」(stand for)或牽涉到某種不可見的東西,某種「內在」(inner)的東西。它可以兼是一種呈演和一種再呈演。意象可算一筆「形容描寫」description或是一個隱喻metaphor,但是那些不屬隱喻的意象,倘若由「心眼」(mind’s eye)看起來,是不是也可具有象徵意味?因此Murry認為「明喻」simile和隱喻都是由正式的修辭學分類而來,建議「意象」一術語的用法兼指明喻和隱喻。意象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或者可以是心理上的。怒濤洶湧的海、暴風雨、荒野、破城堡。
(趙滋藩。《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形象image:樣子,眼前人、事、景、物所顯現的樣子。
意象mental image, mental reproduction:影象,把不在眼前的人事景物僅僅由記憶與聯想的心理運作,在心靈上重現過去感覺的遺跡,或重現過去經驗的影像,這種心像,叫意象。
1940年以前,人們把文學的意象放置在靜態意象static imagery(具平衡感)與動態意象dynamic or kinetic imagery(具活動感)上。1950年以後,重心轉到連結意象tied image、自由意象free image、自面意象literal image、象徵意象figurative image 。
太陽→光明;海洋→永恆
必附之法,就是一種運用比喻來表達情意的方法。明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隱喻→上帝是我的堡壘。
明喻simile:就相異的兩事之間,運用某方面的相似,進行比較,並且在相似點上加上「如」、「似」、「恰像」或「好像」。就是「賦比興」裡「比」的用法。
賦→不用譬喻而直接表述作者意象的方式
比→用類似的東西來說明原來的東西,用其他事物的類似點來代表原事物的特點興→原意象引發的繼起意象之傳達,但所傳達的繼起意象與原意象之間可類似亦
可不類似,甚至相反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艷若桃李,冷若冰霜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生如夢,為歡幾何
隱喻metaphor:也是組成「比」的因子。本質上它也是一種比喻的表現。設若A如B之物,只表示B而不說A,僅說出單方面的代替品──B。
悲君隨燕雀,薄官走風塵
喻小人 喻客路
以深秋或殘年隱喻老年
旅程隱喻生命
沙漠之舟隱喻駱駝
歇後語→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和尚打傘,無髮無天(無法無天)
Aristotle的Poetics《詩學》和《修辭學》傳授的都是隱喻。西方以隱喻為詩的靈魂,為詩的比喻表現之基礎。隱喻要在不相似的兩事物之間,從事間接的比較,故隱喻的基本素質,應包括(1)類比的(2)雙重幻象的(3)精靈投射的(4)啟示著無從感知的官能意象的,這樣四類。
如李約〈過華清宮〉: 君王遊樂萬機輕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
故宮猶有樹長生
由相反的聯想構成聯想點,暗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象徵裡,構成聯想之處經常存在暗示,而隱喻卻由要旨與媒介物這兩大部分組成。不過聯想與暗示,要旨與媒介物之間,並無對應關係存在。那就是說被表現出來的要旨,不能相當於象徵裡的聯想點,傳達思想感情的媒介物,也不能相當於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