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學史

 

1黑格爾論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普洛克涅、埃斯庫羅斯《復仇的女神》、梭服庫爾斯《安蒂共》。

2 古希臘美學:孤立事物(雕像雖然群體卻能專注個別);詩非技巧而是靈感,詩人是預言家;

荷馬:「神把吟遊詩人的詩給了他,叫他使人快樂。」造型藝術the idea of a square mangolden section黃金分割:長方形;希臘美感是形式美,幾何圖形,簡單的數字;畢達格拉斯Pythagorean:比例與度量的關係。

 

3 古希臘

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建築在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基礎上人是一切事物的權衡最高的善是現世的幸福並不把希望寄託在來世(基督教則是神權中心與來世主義)

節制和謙虛是兩種傳統的希臘美德

荷馬詩歌中的宗教並不很具有宗教氣息。神祉們完全是人性的,與人不同的只在於他們不死,並具有超人的威力。

荷馬詩中有的是「運命」、「必然」與「定數」這些冥冥的存在。荷馬的神祉是征服者的貴族階級的神祉,而不是那些實際在耕種土地的人們的有用的豐產之神。

嗜好征服的首領、海盜之王,打仗、宴飲、游玩、作樂、開懷痛飲。

文明之人所以與野蠻人不同,主要的是在於審慎,或者說深謀遠慮。為了將來的快樂,願忍受目前的痛苦。文明之抑制衝動,不僅是通過自我抑制,而且通過法律、習慣與宗教。某些行為犯罪受到懲罰,有些不受法律懲罰,而視為邪惡。

巴庫斯的崇拜者就是對審慎的反動--沉醉、肉體歡愉、美、「激情狀態」:神進入崇拜者體內,崇拜者與神合而為一,人類成就中最偉大的東西大部分包含有某種沉醉的成分,在某種程度上以熱情來掃除審慎。

Dyonisus宙斯和波希豐的兒子

希臘悲劇是從Dyonisus的祭祀中產生的,他們對那種冷靜的自以為是,而且行為端正的人,卻是毫無敬意;在他的悲劇裡那種人不是瘋了,就是因神憤怒其褻瀆神明而淪於憂患。

在希臘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熱情的、宗教的、神秘的、出世的;另一種是歡愉的、經驗的、理性的、對知識有興趣。

伊比鳩魯派:快樂主義

斯多葛派:禁慾主義

犬儒派(懷疑派):懶人的安慰

 

希臘三哲:

蘇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求知;因「敗壞青年德性」罪名飲鴆而死。

1)mimesis再現的藝術:打鐵、製鞋,製造出本來沒有的東西;繪畫、雕刻則是重複並且模仿自然所造出的東西,mimesis

2)理想化:藝術之美完成自然的理想(眾多模特兒的優點集中在藝術品中)

3)精神性的美:藝術再現是為了表現出靈魂,例如雕像眼神中的仁慈或仇恨。

4)美與適用性:金盾如果不能適用,是醜的,垃圾如果適用也可能是美的。突出的眼睛可看遠,大嘴可吃,都適用。因此,蘇格拉底不醜。

5)道德觀:幸福與德性連結,「活得好,意思和活得光榮一樣。」「正義的人是幸福的,不正義的人則是悲慘的。」

 

柏拉圖(Plato427BC—347BC)

Mimesis理性世界idea→感性的實體世界→藝術

人分九等:1)愛智慧者(哲學家)(2)愛美者、(3)詩人、(4)模仿者、(5)手藝人

重法律:雅典和斯巴達的立法者是英雄(詩人不是英雄)

理想國的正義:各盡其職,和諧相處:

第一等人  哲學家    理智

第二等人  戰士      意智

第三等人  農工商    情欲

理想人格:真誠、勇敢、鎮靜、有節制,成為理想國的「保衛者」。

悲劇的壞影響:灌溉人們的感傷癖、哀憐癖。

詩的壞影響:灌溉人們應該消除的性欲、憤恨。

 

亞理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

1) mimesis:藝術比現象世界更真實,更美。詩人和歷史家的分別:歷史家寫已經發生的事;詩人寫可能、必然(可然律、必然律)發生的事。

詩比歷史更嚴肅,因為具有普遍性。

 

2)藝術幻覺:A真實→B就真實;B看似真實→A必然真實;按照這種錯覺→藝術的逼真並不是完全和真實、現實相同,而是揭示現象世界內含的普遍性與必然性,因此前提並不是假設或虛構。

 

3)悲劇是希臘文藝的最高形式,是一種完整的行為模仿,有開始有中間,有結尾,包含六因素:劇情、性格、思想、語言、歌曲、形象;結構比史詩更嚴密。劇情(情節、結構),比人物重要,劇情必須有統一性(三一律:一事在一時、一地完成);悲劇英雄的「過失說」:Oedipus在無意識中弒父娶母;悲劇的作用是透過憐憫與恐懼來淨化。

 

4)喜劇模仿的對象比一般人差(具有醜的一種形式,即可笑性和滑稽);對旁人無傷,不至引起痛感。

 

5)人是政治(社會)的動物,擁護奴隸制度;「國家」是社會集團的最高形式,是一個自足的社會,其存在不只是在提供生活上的必需,而且提供好的生活,它有一個道德目標,追求整體社會的善,而聯盟只為了互相保護。

 

中世紀西元前45世紀到15世紀

 

St. Augustine (354-386)

雖然肉體是獨立的實體但靈魂是它內涵的本質沒有靈魂肉體就是不完整的儘管靈魂的存在獨立於肉體但它實質上控制著與肉體的關係

Augustine這種觀念的基本框架是柏拉圖式的

 

人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看來造人是為了使人享福根據這種看法和愛的聯結」,Loving Union在萬物之中只有人達到了完美的狀態而其餘的一切事物--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努力追求這種完善。「主啊!祢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愛祢,只有與祢同在,我們的心才能安寧。」《懺悔錄》開始的名言。

人的「向神性」銘刻於他本質的最深處。Augustine把人性中那些強大的力量統稱為Love「人的重量」、「我的重量就是我的愛,它能把我帶到任何能去的地方」

人的本性根本上講是邪惡的。這種本性的雙重性是理性存在物——人的特徵。只有人,才不完全按本能衝動行事。

真正的信徒在自己內心經驗到所謂恩寵的效果,它的靈魂的狀態給他安慰予他幸福。天主教同神學一樣,不會嘗試把信仰轉換為知識,16個世紀以來的傳統教條:

智慧在於認識天主和認識自我

我們以自我的認識昇達到對天主的認識

 

天主是存在的純粹實現 Being

希臘:宇宙永恆的被賦形、被推動//可理解面與可變化面皆為偶然性//內在秩序中有內在目的

天主教:宇宙於創造而開始//宇宙在存在上為偶然//有無意的超越目的性

 

中世紀制定憎恨世俗的法規,世界被罪惡所惡化,從根腐敗,本質邪惡,理應逃脫、否認、毀滅。

譴責本性衝動,令少年男女獨身隱退、拆散家庭、被拆散者用新得自由來酷刑肉體麻木感官。「孤寂所在,才有和平」

 

近代樂觀主義:相信本性一切外顯之內在價值,欣賞本性中之善。文藝復興再度呼籲希臘文明。

 

文藝復興(1516世紀)1314世紀源於義大利,向北傳,襲捲全歐;文藝復興就是希臘羅馬古代文藝的再興。對神學的反抗。反封建反教會無神論對自然的觀察以實驗取代經院派煩瑣思辨感性因果律代替天意安排說理性代替權威崇拜精神解放、人的地位提高

人道主義Humanism

 

法國新古典主義:

笛卡兒(R. Descartes 15961650);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並存「我思故我在」

英國經驗主義: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認知與實踐密切相關,「知識就是力量」

博克(Edmund Burke 17291779):〈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崇高的感性性質主要是體積的巨大(例如海洋)、晦暗(例如宗教的神廟)、力量(例如猛獸,而力量為人制服後,對人成為有用的,即不再崇高。)、空無(例如空虛、黑暗、孤寂、靜默)、無限(例如大瀑布的不斷吼聲)、壯麗(例如星空)、突然性(例如巨大的聲音突然起來或停止)

晦暗比明晰更感人,是因為凡引起我們欣羨和激發我們情緒的都有一個主因:我們對事物的無知。

法國啟蒙運動(Illumination):法國大革命(17891794)的自由、平等、博愛就是由此運動提出宣揚開來。

德國啟蒙運動:萊辛(Lessing 1729─1781):《拉奧孔》Laokoon1776

萊辛比較雕刻和詩:詩可以表現痛苦雕刻注重美萊辛的喜劇理想:表現市民階級。

德國古典美學: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費希特、歌德、謝林、黑格爾等,綜合歐洲啟蒙主義美學中大陸裡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而成。

 

康德(Kant1724─1804)人的主題性人為審美立法

基本觀念:

1)審美快感的根源在於主體的感受力,個人的特質dispositionfeeling,比方Romeo and Juliet 對有些人不發生作用。

2)要想獲得審美感受,必須具有相應情感,品格崇高才能感受美。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典型的純粹美:花卉、自由的圖案畫、無目的的交織的線條」

 

崇高:美是合於尺度的,崇高是超越尺度的。崇高有數學(無限大、無比大)和力量(無形式、威力)兩類。

「自然之所以被判定為崇高的,並非由於它可怕,而是由於它喚醒我們的力量(把我們心靈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慣常的平庸,使我們顯示出一種抵抗力,有勇氣去和自然的這種表面的萬能進行較量。)

 

道德三類:

1)真正的道德:建立在普遍原則之下,對整個人類的責任心、正義、公道、普遍義務。

2)名義上的道德:與真正道德衝突,包括同情、慇懃。

3)道德的假象:或稱道德的虛光,榮譽感和羞恥心

生氣精神天才:生氣使心靈充滿生氣,把它的活動置於自由遊戲中;

生氣源自精神(geist),激動、激發、興奮、活躍,精神是關注生氣的東西,使思想活動生氣的內在泉源;精神源自天才,天才是感覺、判斷力、精神、趣味、感性、想像力迸發出的創作力。

 

浪漫主義:

追求無限和永恆(從精神心靈中去求);要求行動自由和個性解放(在寫作中完成)

形成原因:1)歷史推動,1789法國大革命。2)德國古典哲學的推動,1770德國「狂飆突進」運動(德國青年反封建、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的文學運動)

浪漫本是拉丁文,中世紀敘事歌謠,虛構的傳奇故事統稱。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人的自由、人性的完整;審美的重要性在於它使人類擺脫異化狀態、恢復人性完整、達到精神自由。

1)論美:大理石雕人:大理石在形象上顯現為一個人,而在現實世界仍是大理石;大理石的屬性必須沉沒到軟而韌的人像肌肉裡去。

又如:Hamlet,演員自己必須完全沉沒到人物裡去,我們注意的是形式(Hamlet的性格)而不是材料(演員的人身)。「語言的性質必須消融在觀念裡,符號必須消融在它所標誌的對象裡,現實必須消融在形象裡。被表現的對象必須從表現的媒介中自由地勝利地顯現出來。」

「在一件真正美的藝術品裡,內容應該不起作用,而起作用的只是形式,因為只有形式才能對人的整體起作用,而內容只能對個別功能起作用。」用形式來消除材料。

2)論崇高:在崇高中,理性與感性是不協調的。

3)藝術的原則:矯揉造作的對立是「風格」;「風格」是擺脫一切主觀定規和一切客觀的偶然規定的,表現的最高獨立性。

 

歌德(Joham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

1774《少年維特的煩惱》,1790《浮士德》

1)歌德式建築:

2)把人分為兩種:

有非凡才華,對現實生活有畏懼感,獨善其身,內向思考創作出優異作品→浪漫主義者。

有非凡才華,在外部世界尋求與大自然賦與他們才智相當的對應物,創造優異作品→現實主義者。

3)從浪漫轉回古典:古典:素樸,健康;浪漫:感傷,病態。

4)世界文學:並非一種文學居高位,而是各民族具特色,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假如不能互相喜愛,至少互相寬容。

 

黑格爾(Hegel 1770─1831)

衝突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剛強才能衡量出來。衝突是動作的前提。

衝突來源:1)起於自然所帶來的疾病、罪孽、災害。2)起於家庭出身和階級關係。3)起於行動的本身,起於兩種同是普遍永恆的鬥爭。衝突所揭露的矛盾中,每一對立面必須帶有理想的衝突,因此不能沒有理性和道德的辯護。Eternal justice, Antigani

 

法國浪漫主義:Madam de Stael 史達爾夫人(1766─1817)

Stendhal史湯達(1783─1842)《紅與黑》、

Victor Marie Hugo雨果(1802─1885)《悲慘世界》

法國現實主義:Balzac巴爾札克(1799─1854)《高老頭》、《人間喜劇》

Flaubert福樓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

 Zola左拉(1840─1902)自然主義,作家機械記錄現實。

Comte孔德( 1798─1857) 實證主義

法國唯美主義:Baudelaire波特萊爾(1821─1867):「在我看來,浪漫主義是美的最近、最現實的表現。有多少種追求幸福的習慣方式,就有多少種美。」從惡中找美《惡之華》

 

英國:Samuel Taylor Coleridge柯勒律治(1772─1834)

William Wordworth華滋華斯(1770─1850):「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唯美派:Oscar Wilde王爾德(1856─1900):藝術至上、為藝術而藝術;社會不公、人類精神痛苦都可以通過提高審美修養而得到解脫。

新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生活對藝術的模仿遠遠超過藝術對生活的模仿。美在形式:長久以來倫敦就有霧,可是沒人看到,藝術創造了霧,倫敦的霧才存在。

 

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

 

1 法國浪漫主義:美麗的理想代替不足的現實,藝術是燈,投射出詩人的理想,是直覺,而非源自現實世界。

浪漫主義裡有理想人格,比方雨果的《悲慘世界》

2 法國唯美主義:波特萊爾 Baudelaire (1821-1867)惡魔主義,也是表現一種人性之真,從《惡之花》怪異、險奇、悽愴的純藝術品中發現對世紀末社會的現實投入。

頹廢派背後對人生的執著。周作人:貌似的頹廢,是在只是猛烈的求生意志的表現,與東方式的泥醉的消遣生活絕不相同。徐志摩:最惡最奇艷的一朵不朽的花。魯迅野草有波特萊爾韻味。象徵主義把詩變成對世界的哲學解釋。

3 英國唯美派王爾德Oscar Wilde (1856-1900)

a 藝術游離人生,反對英國的虛偽,主張用美對抗醜。

b 「從藝術觀點看,左拉作品全是錯的,在藝術中我們要求瑰麗、真奇、美、想像力。」藝術本身就是目的,經驗本身就是目的(非結果),不受道德約束,本身絕對自由獨立。

通過感官治療靈魂創痛,通過靈魂治療感官的饑渴。

c 藝術先於生活,生活模仿藝術,倫敦的霧。為藝術而藝術。(個人行為唯美以抗英國的虛偽矯情。

d Salome 1891 ;陳獨秀認為提出愛與死的主題;對郭沫若的影響:《三個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私奔賦予正面意義,推翻傳統禍水觀念,提倡女性追求人生理想;新女性,強調力與美,敢愛敢恨勇往直前精神。

5 現實主義Realism:始於1617世紀,形成於18世紀,1857定義:「對人們的生活進行確切、完整、真實的再現。」無謊言、虛假。

作家專注現實、正視現實、忠於現實的思想態度。Balzac:法國社會將寫它的歷史,我只能作書記寫出風俗史。藝術不再造生活,把生活複製、再現。高爾基:對於人和人的生活環境作真實的、不加粉飾的描寫的,謂之現實主義。

6自然主義:19世紀下半,法國左拉、莫泊桑,根據觀察,按照科學方法對生活的真實描寫。a 比現實主義更真實,對「一切」真實、徹底真實、絕對真實,枯骨礦坑入文學。b 研究人(如研究動物),遺傳學、生理學、研究環境對人的影響。c 以科學實驗方法寫作。

 

―――正視醜惡人生,現實主義Ibsen (人道主義);逃避醜惡人生,以詩人的眼睛看到寫出無盡的美,浪漫主義唯美主義Wilde (個人主義)

―――俄國現實主義和歐洲浪漫主義最大的不同是:現實主義認為文學是不可缺的、空氣一般的人生必需品,它滋養人生、完成人生,而非「享受」。浪漫主義認為藝術文學是玫瑰花,沒有它沒關係,但詩人雅士寧可選擇它、堅持它的存在,如此平衡人生現實的骯髒醜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ybe32 的頭像
    maybe32

    世新中文 ‧ 文學概論教室

    maybe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