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

女性主義:源自19世紀法國,意指婦女運動。

女性主義:(1)描述男女不平等現象。

(2)以女性觀點解釋其原因。

(3)尋求改善之道。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自由主義源自於19世紀西歐,John Lock為代表,挑戰君權神授,主張政府必須得到人民同意。市場上的自由競爭,公共領域裡以民主保障個人自由。平等是自由主義核心,相同與平等的對待same and equal treatment,強調理性,人類共同的本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地方:

(1)道德觀念:人可以壓抑私慾服從道德與法律。

(2)工具實用觀點:能以最有效的方法達到個人的目的,就是理性。自由主義是抽象的個人主義,個人先於社會,先有人,才組成社會。人存在於世界上的目的必須由個人來決定,而非依賴他人的權威與意見。重要觀念:自主autonamy、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假定人人都是好人。)

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強調自我實現、發揮潛能;而非以角色扮演:母親、妻子,一如男人不為當父親、丈夫而活。所以(1)道德上的自我實現;(2)經濟上的世俗取向,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個人財富的累積、名聲地位的提高是成功的標誌。在婚姻關係上提倡女子受教育,成為丈夫的好伴侶,以理性知識管理、教育子女。最佳女人:有點聰明,但又不會太聰明。

Betty Friedan(1921-)The Feminine Mystique《女性迷思》:父權建立家庭的快樂,讓女性嚮往,其實是幻想迷思。女性必須從事公共領域事業,一如男人。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政治訴求上從中性neutral、無性sexless、無視於性sex-blindness走向女性主體,擴大政府職能,以法律主導平等的實現。介入日常生活,如幫助窮人、墮胎經費、托兒,有社會主義色彩。

問題:(1)缺乏性sex, sexuality與性別gender的觀念,比方產假視為病假。

(2)對色情影片(A)的看法是:可以存在,是言論自由的表現。(忽略女性受壓迫的情況,而以一切以理性為原則。)

被市為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的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Socialist與馬克思主義Marxist女性主義:

Feminist女性主義一辭最早出現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學者Charles Fourier傅立葉(1772-1837),想像互助社會、新女性,改造社會時自己也獲改造。烏托邦社會主義認為男女不平等起於資本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兩性解放必須徹底翻轉所有傳統社會制度,包括製造人際間支配與附屬關係的男性霸權,以及兩性對立與曲扭人性的家庭婚姻制度。理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重視社會性、合作 、友善;反對私利、競爭、個人自利自足。廢除私有財產。

Marxist強調階級鬥爭,資本主義與階級制度是婦女受壓迫的唯一根源;資本家是吸血鬼,性別壓迫是經濟問題。婦女切身問題被消解於階級與國家問題之下。Marx, and Engles 1848 Communist Manifesto《共產黨宣言》:自由主義的民主是富人所有、富人所享、富人所治的社會。

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思潮(1820─1840)

  1. 革除家庭制度、廢除私有財產制。婦女受壓迫的原因:宗教,創造無知迷信;婚姻,讓女人為了追求真愛,成為男性財產;家庭及私有財產,家庭是男性權力的來源,滋養自私的個人主義,導致人們只愛家人。廢除私有財產,女人就不必依賴男人。
  2. 打破男女分工、情愛自由。男女共同從事勞動生產;離婚自由、情慾自由,廢除婚姻。男女真實的愛是至高道德;當情愛消失,用宗教把二人之名栓在一起,導致通姦與娼妓的婚姻制度是不道德的。
  3. 實驗公社。

馬克思:物質因素(技術與經濟)是歷史的基本動力;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這些意識形態、理念與社會制度是在物質因素之上的上層建築super structure。「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他的意識,而非意識決定了他的存在。」社會中主要或強勢的意識形態都是支配階級用來捍衛利益的工具。散佈自由主義所謂的自由、平等、社會福利是使工人安於現狀的辦法。異化alienation:工人與生產活動的異化、工人與自己製造的生產品的異化、工人與同事的異化、工人與自己的人類潛能異化。異化使人退回禽獸的生存狀態,生命缺乏意義。

三種經濟價值:(1)使用價值use value原始共產社會,物品僅為直接消費。

(2)交換價值 exchange value交易。

(3)剩餘價值 surplus value資本家剝削工人所得的利潤(比方工作十小時給六 小時工錢)

父權制家庭patriarchal family:女性勞力由丈夫支配,女性與孩童如農產品,成為剩餘價值。一夫一妻制確保男性血液,女性身體被賦予交換價值,提供男性性欲與生產小孩。核心家庭:丈夫工作、妻子持家,使得女性地位更低下(slave in the house)

Engles:妻子是一個人的娼妓,娼妓是許多人的娼妓,本質並無不同。解放婦女就要摧毀兩性分工和私有財產制。

策略:(1)婦女參與公共生產行業。

(2)育幼是國家的事。

(3)公有化生產資源,取消生產工具私有制。

問題:忽視再生產reproduction問題;無法解釋為何解放勞動力之後,女性回家後仍須作家務事。(而非男人做)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The Second Sex1949,挑戰所有本質論的女性主義,提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透過存在主義強調的誠實面對自我與處境,女人可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波娃一生不婚、不生育,與男友關係密切卻各自獨立,以自己選擇的方式過了一生。

存在主義:

Hegel:人的意識有兩種:

(1)超越的transcendental或「在看的」自我observing ego,沙特Sartre稱為自覺存在(人所獨有)

(2)固定的fixed 或「被看的」observed ego自我,沙特稱為自體存在(萬物皆有)

我的心靈(自覺)與身體(自體):心靈永遠企圖超越物化的身體,但又需要那一個客體,來對比心靈的存在。也就是我和「他者」的關係。男女則是男人是主體,女人是他者。他者對我造成威脅時,必定把他者矮化,使他臣服。

Heidegger

:真我必須有別於俗眾,「實現自我」才是自我。焦慮dread是提醒我們:你還沒有實現自我。

Sartre:不斷自我改變,自我永不定型,永遠非物,永遠「無有」,永遠在變動,行成becoming

中。自由也來自「無有」,一無本質。自由:不斷重新塑造自我的義務。存在主義宣佈上帝已死,因此一切都允許。「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在於個人的選擇、塑造、實現;強調行動的重要。沙特和波娃是至死不渝的非本質論者,肯定個人未來是開放的,有無限可能的,個人行動包含環境力量與個人主體性。

Bad faith壞信念:自欺欺人的種種(1)扮演「我別無選擇」:逃避自我選擇的責任;(2)不採行動,不持立場,物化自己,主體性消失。比方男友握手,不抽出也不反應。

Beauvoir:男人物化女人為他者,來逃避自己本也是無有nothingness的人類共同處境;女人自欺欺人,選擇無立場是逃避自由,無法承擔真實存在的壓力。存在主義批評Freud的無意識:無意識根本不成立,無意識就是逃避責任。社會角色是用自我來控制他者的首要機制,女人被塑造成被動、陰柔。陽具崇拜並非因為男人先天有陽具,而是由於社會賦予陽具不尋常的權力。男孩子有陽具為「另一自我」,女孩子則只有「洋娃娃」。女孩子從小就朝他者身份成長,決心放棄自己,以結婚為唯一目標;penetrate,陷入自虐,將自我屈服於他人。

Beauvoir

  1. 反對妻職:女性在婚姻中得到的是鍍了金的庸俗,沒有野心、缺乏熱情,在悠長歲月中重複著毫無目標的日子。
  2. 反對母職:女子一生為養育子女、孩子在母親懷抱中必幸福;這些都是謊言。一方面輕視女性,而同時又對母親表示尊敬是欺騙行為;母親以孩子成就為成就造成的是母子關係的扭曲,全職母親是沮喪挫折,以操縱兒童為報復。母職是自願的,可以墮胎;產假由國家支薪,並由國家負責照顧。
  3. 停止作寄生蟲,女人不需以男人為與社會接觸的媒介。女性的自戀,依賴外界來對自己肯定,例如她的美麗、她的女性化,這些都是「輿論的暴力」。
  4. 性行為不是可求報酬的服務,女人必須以勞力供養自己,婚姻建立在雙方約定上,可以解除。

問題:(1)波娃對女性經驗,比方懷孕生產過度負面化。

(2)全面接受男性的價值觀。

 

激進(積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

主張女性所受壓迫是最古老的、最深刻的剝削形式,且是一切壓迫的基礎,婦女企圖擺脫壓迫的途徑。紐約、波士頓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新左派中被男性欺侮,分出來自立門戶。

基本精神:patriarchy父權,並非資本主義,才是婦女受壓迫的根源。

Germarne Greer,TEE FEMALE EUNUCH 1970:女人是被動的存在,因被閹割了。應該回到真正性秉性sexual nature和完整人格。攻擊「永恆的陰柔」eternal feminine可愛柔嫩,卻沒有性器官。青春期時,女孩變成太監,放棄自主權,尋求他人指引,被動;因此必須(1)廢除父權核心的家庭。(2)一夫一妻制也消失。(3)解放女性的性,以快樂原理取代壓制性與強迫性行為;勇於嘗試新的性生活。

Kate Millet, SEXUAL POLITICS 1970:男女關係一如政治中男人間的關係,是一種支配與附屬的關係。社會利用婦女怕被視為不正常、不可取的心理,成功的使她們接受性別角色,服從父權。

Mary Daly, GYN/ECOLOGY 178(1)批評父權,男性對女性的需要是戀屍癖(所愛變成行屍走肉)(2)sado-ritual比方印度寡婦自焚殉夫、中國女人纏腳、非洲女陰蒂切除。(3)建議婦女退出一切父權制度:教堂、學校、學術組織、家庭、異性戀。進行驅魔儀式,創造認同女性新環境,「婦女生態」gyn/ecology的形成。

問題:女人好,男人壞;強調精神改變,不顧婦運困難;擁抱女性異質,退出政治鬥爭。

 

70年代初,中性androgyny出現;中期,中性受到批評,強調女子異質female difference,這種女性特質被視為女性力量的來源和解放的種子。

  1. 排除性別區別,朝向雌雄同體。(2)不和男性發生關係,拒絕、改變異性戀制度,取性別分離主義,女同性戀為最徹底的方式。

最後的社會是陰陽同體的,「愛、同情、分享與滋養性」的陰性價值,與「控制、結構、佔有與地位」的陽性價值同樣珍視。

 

陰陽同體的激進份子:

Monique Witting(F),生小孩是「強迫生產」的歷史過程,我們卻把它看成自然的、生理的過程。我們被設定要生小孩,而生產是除了戰爭外,死亡率最高的活動。父權制創造了女人和男人。

Andrean Dworkin(U.S.):追求無性別區分的社會the elimination of the sex distinction itself

 

分離主義:創造女人文化。

女同性戀者Radicalesbians:女同性戀是追求自由的婦女的指標,是堅持從「女人味」隱退的自由人,拒絕逢迎「真正的女人」(= 接受、內化男性社會所有關於女人的觀點,是男人的延伸,是他的財產,認同男性,本身不具價值)的社會期望,轉而「認同女人」。女書店、女餐廳、庇護所。

Shulamith Firestone, The DIALECTICS OF SEX 1970:男女不平等根源於生殖功能不同,反對生理母親身份biological motherhood,提倡體外人工生育,子宮外生育,避開「野蠻」的懷孕。如此,生物家庭瓦解,兩性性器官不具文化意義,婦女解放完成。

Ann Oakly:反對生理母親;母親身份建立在二個看法上的迷思:

  1. 所有女人都必須是母親,所有母親都需要小孩,所有小孩都必須有母親;此為社會制約;
  2. 母親非生成,而是被造成;社會母親social mother和生理母親有同樣效果;一對一不見得比多數母親(社會化)好。

Andrienne Rich, 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1976:作母親的經驗好,母親角色的社會界定不好。

 

激進女性主義裡,Lesbian就是典範:內心拒絕父權制性取向的外標誌,非單純個人選擇,而是一種政治獻身,為徹底奉行女性主義,女人必須成為女同性戀者。

Charlotte Bunch:異性戀者無資格成為女性主義者。「異性戀的真正本質、定義與性質,就是男性優先。」「女同性戀是對男性至上的意識形態、政治與經濟基礎的威脅。」

Marilyn Frye:分離主義,與所有男人的制度、關係、角色與活動分離。成立自覺團體、強暴救援中心、婦女畫廊等。

論強暴:強暴的意識與「女人是財產」觀念聯結,男人視強暴為征服的伴隨物;在戰爭中女人被強暴不是因為她是敵人,而是因為她是女人,因而是敵人。

Susan Griffin:男人保護女人以防為其他男人強暴,女人對男人的需要因而強化。

論色情:美國保守派:(1)good sex是異性戀,建立在婚姻關係中,以生育為目的。(2)色情威脅文明及民眾。(3) 色情不是真正言論,不配受到憲法保障。(4)法律應為道德服務。

美國民權自由派:(1) good sex是美學的事,非倫理的事。(2)色情有助於克服性壓抑(3)色情是真正的言論,應受保護。(4)法律應像紅綠燈系統,使人得到性滿足。

70年代反色情:因為異性戀關係脈絡裡使男性用權力來對付女性。色情分為:(1)情色文學erotica (2)死亡文學thanatica(男人視女人為物品,又稱暴力色情);男性的權力類型。色情本身就是審查制度,因為封閉女性的聲音。

Mac-Kinnon:審核標準:享受痛苦或羞辱和強、性的屈服、奴役式姿態。不但導致男人看輕女人,且使她們淪為次等公民,不完全的人。

這一派受到Feminist Anti-Censorship Task Force反對。

問題:分離主義永遠陷入反叛中,頌揚異己性otherness,男人壞、女人好,不圖打入男性制度,而是建立女兒國,陷入僵局。

 

後現代女性主義

後現代思考脈絡裡,「意義」的地位鬆動,「語言」也不具表達或反映事實的權威。「去中心化」,顛覆傳統文化「求同劃一」的思考,取代以多元 multiplicity和差異difference的突顯。後現代女性主義者也用差異為論述重點。

法國女性主義三巨頭:

Helene Cixous:提出性別差異 sexual difference 反駁Freud , Lacan對女性的謬論。「女人,之於男人,是死亡。」主張writing the body:以再現男性未知的他者 the other重新表達女性之內的未知 unthinkable, unthought。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身體的功能,「書寫身體」為陰性,以「跳躍」的飛舞向外尋找自我,不再像白雪公主一樣等候王子來「拯救」。

陰性書寫:沒有結束,不斷延續,乳汁般的母性書寫;不斷給予,擁抱異己;反理論,認為那是陽性的意識形態,實踐陰性書寫。強調不可被理論化、規範化。

提出「另一種雙性」:抨擊「雙性」文章,徒具「陰陽兩性」的外表而以「中性」自居,實際是抹滅女性異質。

Luce Irigaray:揭露Freud Lacan的厭女情結,提出「女性快感無所不在」。Julia Kristiva:以「符號界」 semiotic Lacan symbolic(孩子經過 Oedipus complex進入象徵秩序,成為主體 subject)相對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ybe32 的頭像
    maybe32

    世新中文 ‧ 文學概論教室

    maybe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